客观来看,这场被冠以“产业互联网”之名的行动,却没有给互联网公司们带来想象中的“二次崛起”。迟迟打不开的盈利空间,与传统行业融合的种种困难,都在提醒我们互联网摧枯拉朽的神线B市场上不大可能复刻。
而另一面,随着疫情形势愈加严峻与监管力度的持续加大,互联网公司在C端的生存环境在进一步恶化。裁员、拆分、股市暴跌,等等关键词频繁闪烁在互联网巨头的头顶,从而导致这些企业走向2B的压力进一步加大。
接下来,我们大概率会看到这样一种变化:互联网行业在2B样样都能做,结果样样都做不好的怪圈中发生改变,开始思考能不能先把一个或几个重点行业做好,形成真正的赢利点,然后再谈其他。
而这场从互联网解决一切问题,到互联网服务重点行业的思维收束半岛bandao体育,中,第一站大概率是能源。
这几年,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互联网、云计算、AI公司的2B发半岛bandao体育,布会。每次都会用一页PPT列上数十个行业,再用一页打上几十家合作伙伴,再请几位案例级客户来发表证言。
长此以往,大家都很疲倦了,开始意识到这些互联网公司总是能拿出一大堆新概念,但真正的客户却基本听不懂;每次都有若干案例,但却没有真正的规模化营收;每次都展示不少客户,但这些很可能是他们在这个行业仅有的客户。
在互联网巨头开始推进产业互联网的时候,对其定义是“以互联网技术赋能传统行业,帮助传统行业振兴”。但几年来我们和很多实体经济的企业管理者、行业专家交流,大家普遍都有一个感觉:谁用你赋能?到底是你帮我振兴,还是我的钱帮你振兴?
时至如今,企业数字化和IT投入已经是常规选项,上云已经是基本技能。信息技术对各个领域的企业来说都不是秘密。但来自互联网的技术服务商,又很难说清自己与其他云计算、IT厂商提供的价值有什么本质区别。尤其对于那些对社交、电视、企业网络推广没有依赖性的行业来说,名为产业互联网的公司,并没有比其他IT供应商、ISV多长了三头六臂。
与此同时,互联网公司在走进B端时,往往携带的是一种互联网必然能改变一切的经验主义。认为基于云计算和中台,互联网公司什么都能提供。这种认知模式忽略了企业本身的诉求、发展轨迹,以及壁垒森森的行业区别,甚至有几分幼稚。
互联网,到底是要赋能传统行业,还是服务传统行业?这两个词互联网人看来可能没有区别,并且能滔滔不绝地讲述为什么没有区别;但在行业用户耳中,区别可大了。
一、概念太多太杂,各说各话,缺乏行业公司。每家公司都认为自己做的是真理,用户迫切需要。但客户却很难像购买IT服务和企业网络服务一样在产业互联网的市场中找到共识和标准。
二、做了太多案例,但这些案例定制化程度太高,投入成本过大。其中很多甚至是互联网大佬用自己的面子和酒局争取过来的,缺乏可复制性和规模化价值。
三、行业的壁垒半岛bandao体育,森严,很多产品和解决方案是难以在不同行业之间通用的。产业互联网提供商往往认为这些实体行业都一样半岛BD体育,,我提供的价值可以通用。但在实体企业看来,我和隔壁工厂都是天差地别。
在这三个问题面前,互联网企业或许需要学会做做减法。改变以互联网为中心,以平台化为基础的思维方式,走向以行业为中心,以服务为基础的新思维逻辑。
然后就是千万别想着互联网是,而是耐心寻找可以深入的产业空间。将一个或者几个重点行业的空间做大,可以通过快速复制获得利润,同时实现相对标准化的供需匹配。